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第一站来到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他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六尺巷的历史典故不仅是一段关于“礼让”与“和谐”的佳话,也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有助于推动涉法涉检信访矛盾在法治轨道上解决。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砀山县人民检察院以“梨花检察”党建品牌为引领,持续擦亮“梨乡情申”控申工作品牌,其前身“梨花塑检 温暖为民”检察工作品牌被评为2024年度安徽省十个基层检察院建设工作品牌之一。
明“礼”:耐心倾听,柔性接访暖人心
六尺巷的故事强调了“礼让”与“和谐”的重要性,这与新时代检察信访工作中的柔性接访不谋而合。在接待群众来访时,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礼”待人。砀山县人民检察院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充分整合“网、电、信、访”多种信访渠道,实现“检民互动”零距离,让群众更加便捷地反映问题、表达诉求、提出意见。坚持“如我在诉”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方式。面对来访者那份急切与无奈,以耐心和尊重的态度倾听、以温和有礼的语言安抚,而非机械地讲法条、摆程序,用共情“破冰”,不断拉近与群众距离。
促“和”:缓释对立,多元化解止纷争
六尺巷典故中的“让他三尺又何妨”体现了化解矛盾的智慧。新时代检察信访工作中,检察机关应积极推动多元化解决矛盾,通过与党委、政府、人大等部门的协作,形成“大信访”格局,设立听证员库,通过公开听证等方式,共同化解矛盾纠纷。最高检强调,要“加大信访听证力度”,通过公开听证提升检察机关办案质效、促进司法公开公正。砀山县检察院秉持“应听证、尽听证”的原则,对首次申诉、重大疑难复杂和久诉不息的信访案件举行检察听证。同时,为群众提供“上门听证”服务,将“法”与“理”送到家门口,用心用情纾解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断推动公开听证与释法说理、司法救助的深度融合,解开信访人“法结”“心结”“情结”,真正让听证成为提升检察机关办案质效、促进司法公开公正的重要抓手。
用“法”:辨明是非,公正办案树权威
六尺巷的故事还启示我们,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石。在检察信访工作中,检察机关应坚持依法办案,贯通推进检察工作“三个管理”,锚定“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这一核心目标持续发力。严格遵守《信访工作条例》《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在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维护秩序等各环节全面推进法治化。一是提升办案质效,落实检察长接待日、领导包案等制度,发挥引领作用,直面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全过程彰显公平正义;二是接访即普法,如向讨要赡养费的老人详解《民法典》赡养条款,为质疑行政处罚的商户解读《行政处罚法》细则,日常普法,预防盲目信访,提升群众法治素养;三是严守法律程序与实体公正,审查刑事申诉信访案时全面核查,有错必纠,申诉无理则以法律文书结合类案判例释法说理,让信访人信服司法裁判,以法治促 “六尺巷” 式和谐。
综上所述,六尺巷的历史典故为新时代检察信访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检察机关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砀山县人民检察院将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从“六尺巷”的智慧中探索新时代信访工作实践,以化解矛盾纠纷为目标,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为根本目的,灵活运用司法救助、心理疏导、联合帮扶等方式,解法结的同时解心结、解困境,让信访群众感受到司法温暖、检察温度,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